查看原文
其他

王启梁教授:导师,是靠不住的!

学术之路 2021-03-09

来源:东陆研法之声

2018年5月24日(星期四)下午3时,云南大学2018春季学期“导师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迎来了云南大学法学院王启梁教授为师生们做了题为“导师,是‘靠不住’的——关于导师的责任与研究生的自主性”的主题讲座。讲座在呈贡校区图书馆西附楼报告厅举行。


讲座伊始,王启梁教授便对讲座题目加以解释,阐述了为什么导师是“靠不住”的。他向在场听众介绍了两位自己的优秀导师:张晓辉教授和贺雪峰教授,并表示无意贬低任何人的人品、师德和能力。导师“靠不住”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任何导师的经历都是有限的。高校扩招后研究生数量增加,而老师却精力十分有限。二是导师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有限。三是导师的其他能力有限。四是导师们也有生存压力。基于以上考虑,王启梁教授期望大家能培养高度的自觉性、独立性。


接着,王启梁教授分别指出导师职责与学生应当承当的责任。不论现有导师制度是否存在问题,导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六点:一是指导好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提升论文水准。二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三是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获得研究资助和研究条件。四是不断学习,永远进步。五是给学生合理且足够的自由。六是不剥削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于研究生,则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完成好学位论文,按时毕业。二是极大地扩展阅读范围,提升思考、研究的水平。三是毕业时具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四是及时与导师沟通。

进而王启梁教授指出研究生阶段的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读书。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家庭、周围环境和自己的制约,读书是突破这些制约的有效途径。他还指出读书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专题阅读、泛读和前沿阅读。基础阅读,是要阅读本专业的基本教材、基本的学术专著等,以建立基本的专业知识体系;专题阅读,是围绕着某一个或一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以此对某一个问题或领域进行学习和基本掌握;泛读,就是要不限制领域地进行广泛阅读,以极大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量;前沿阅读,就是要跟踪学术前沿,特别是要跟踪阅读在自己专业方向上走在最前列的学者和最新的文章与著作。二是要培养起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三是要学会“炼气”和“练剑”。要正确认识基础学习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同学自身的情况二者虽有侧重但决不可偏废。


在其他方面,王启梁教授也为听者提供了建议。如:自我教育与同伴教育,学习生活与恋爱,要成为健全的人,要达到心性、心理、心智的全面成长等。


讲座接近尾声,王启梁教授接受了几位在场学生的提问。当被问及“如何才算认真谈恋爱”时,他表示个人经验并不丰富,但强调了三观要相符的重要性。一位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提问了,找到问题所在后如何更好地针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王启梁教授指出在研究正式开始前应对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明确研究性质,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具体研究。

最后,王启梁教授以诙谐的方式点题:“我说导师靠不住,包括导师说的也可能靠不住,也包括我说的,所以不能全信,仍需自己摸索,祝大家学业顺利!”,结束了该场讲座。


云南大学法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制作

撰稿 曲媛媛

摄影 徐嵩钦

编辑 曲媛媛

导师,是“靠不住”的

——关于导师的责任与研究生的自主性


写在前面的话:我比较早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早就没有了当初的喜悦,反倒多了些诚惶诚恐,始终思考和实践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导师,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我至今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成熟、合格的导师。这篇文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也是和投入我“门下”的同学的一个交流。


一、为什么导师是“靠不住”的?


我的导师张晓辉教授和贺雪峰教授均是非常好的老师,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学。而我自己,从踏上教师岗位之日起就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但是,我仍然要告诫我亲爱的同学们——导师是“靠不住”的,这不是推卸责任。如果我说大家要可以完全依赖导师,导师包打天下,那么我就是骗子。


我之所以说导师是“靠不住”的,并不是要贬低任何人的人品、师德和能力,而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第一,任何导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扩招之后的高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上研究生时我所在年级、专业只有6个同学,每位老师所指导的三个年级的学生总和也只有3-6人。现在不同了,有的导师每个年级要带10多个学生。我现在随时在校的全日制学生有12-15人左右,加上在职法律硕士,每年要毕业10人左右。2009年更是达到高峰,仅2009级全日制硕士生就有12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老师的精力非常有限,常常不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


第二,导师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有限。没有任何人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涵盖所有的问题,甚至应该说每个人所知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某些问题上导师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比如我,我还处于成长中,对许多问题也还在探索和思考中,许多问题我还完全不懂。当然,我随时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我也特别愿意和学生一起探索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导师的其他能力有限。在校读书不仅仅是要完成学业,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尤其是人格和修养方面,这就特别需要学生自己注意自身修为了。还有的问题是超出导师职责的,比如找工作、跑关系,如果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的同学,恐怕最终要失望。


第四,导师们也有生存压力。校园不是象牙塔,在一些高校不够合理的分配体制之下,许多老师要为养家糊口努力,带研究生对不少人来讲只是个荣誉(甚至在这个什么都泛滥的时代,连这点荣誉也变得不牢靠),带来不了生存质量的改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导师疏于教学和研究,更遑论指导学生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的一生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导师的,要随时做好独立的准备。


二、导师的职责


当然,我不会推卸作为老师的责任,即使现有制度存在种种问题。不为别的,只为良心。


我想,导师至少应该做的是:


第一,指导好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提升论文水准。


第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第三,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获得研究资助和研究条件。


第四,不断学习,永远进步。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现代的知识和学术生产机制非常可怕,“稍不留神”就要掉队,做老师的其实应该时时抱着当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和研究。


第五,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对于我自己,我不会把自己的研究兴趣强加给学生。当然。如果同学的兴趣和我一致会比较好一些,方便指导,如果不同,我也愿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研究。


第六,不剥削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我不需要学生为我制造成果。我期望的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读书阶段是,将来也是。所以,除非我真的是和学生一起完成某项研究、我付出了大量的智力和劳动,否则我决不合署名字发表文章。          从最近几期毕业的同学和在读的同学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好的互动方式是我和同学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就某个主题展开合作研究。比如今年我和高思超等同学一起研究法院执行问题,收获颇多。既完成了研究,也培养了大家的研究能力,让大家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规范和方法。


针对目前同学较多的情况,我正在考虑新的培养方式。我想,只有把大家作为一个团队来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我的精力也才能尽可能发挥。大家不妨也多想想。


三、学生的责任


我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至少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做到:


第一,完成好学位论文,按时毕业。我不认为那些只为了拿一个文凭来读研的同学有什么错,人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选择是无奈的。但是既然来上学就要有当学生的样子,至少要拿出一篇像样的硕士论文。


第二,极大地扩展阅读范围,提升思考、研究的水平;熟练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计算机运用技术。再有就是多写写东西。(详见“写很要紧:王泽鉴治学谈话摘录”)王泽鉴:法学的训练在于写作和案例研究


第三,毕业时具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的能力。


第四,及时与导师沟通。


我希望大家避免的情况是,有的同学只会问:老师,我要写个什么论文?或者要求老师指定论文题目。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一年级,我觉得正常,因为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谁都会迷茫。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甚至三年级,那么我会非常厌倦。这表明你没有读书、没有思考,你在混日子,是机会主义者,连自己想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对什么问题感兴趣都不知道。还有的同学告诉我一个论文题目,说是做毕业论文,但是对于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现在研究情况如何?一问三不知,足以说明他根本没有认真读书、准备和思考。从正常的情况下,到二年级下学期时,自己要写一个什么问题,最起码应该对这一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好的情况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的了解应该不比导师少,甚至应该比导师所知更多。因为,导师的研究领域有限,不会对所有的问题都了解,导师之所以是导师是因为掌握了一套有效的研究方法、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全能全知。


大家考上研究生,基础相差不大,但是三年时间足以拉开很大的档次。那些主动性强、勤奋、不断努力的同学会在这三年中取得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能力还是心理。我期待看到的大家迅速成长的过程和逐渐独立的能力。


四、其他 


(一)自我教育


所有成功的人最终都有赖于自我教育的能力。家长、老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代替自身的教育和努力。


我最感谢我的导师张晓辉先生的不是他直接教会我什么,而是两点:第一,把我带进了学术的海洋。我在这个海洋里尽力去游,怎么游、游到哪里主要还是自己把握。学习知识主要是自己的事情。恰恰因此,学生可以自由地发展学术兴趣和专长,否则学生很难超越导师。当然,“放任”不意味着导师不重要,好的导师能够帮助同学培养学术兴趣,发现关键问题,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学生。第二,张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对我影响至深。


我也特别贺雪峰教授,师从贺师之后,他从来没有规定我要做什么,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我改变了研究的取向,是他强化了我对中国问题意识的敏感,使我重新认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它的使命。


我崇尚个人奋斗,尊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塑造自己,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人格方面。


(二)“同伴教育”


与自我教育有关的是“同伴教育”。我的大学时代很美好,是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我们一起经历和学习着成长的过程。我上学时,得到很多师兄、师姐的关照,避免了不少弯路。在学习方面,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进行田野调查时没有任何老师指导,而我是领队。我找了几本书,查了资料自己总结怎么进行调查,然后和法豆等朋友一起学习、讨论调查方案,安排调查、联络关系,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完成了调查。所以,我上研究生之前就基本学会如何调查了。此后几年还有几次也是我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做研究、搞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许多思想的火花是在聊天、喝酒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最日常化的对话中出现的。我们必须珍惜读书阶段的同学、师兄弟关系,只有相互交流和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成长。


我很怀念我那些曾经生活在一起的朋友,怀念那些一起学习、调研、喝酒的每一个片段。因为那是一个学习、友情、爱情、生活融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品质和能力同时发生变化的瞬间。


(三)生 活


我想,在未来两年里大家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顺利毕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


第二,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硕士二年上学期通过,否则在安排教学、学术训练环节方面就会比较困难;


第三,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纯属个人意愿,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爱人和接受/拒绝爱的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


还有的同学可能有兼职的需要。我不反对兼职,但是反对盲目的兼职。如果是为了生计,那么只要钱够花就行了。我们用大半生挣钱,还在乎这三年?一个三十岁的人不要想着享受别人六十岁奋斗来的成果,对于物质欲望要有所控制,不要用物质把自己套牢了。我看到很多曾经的青年才俊就是因为对房子、车子的过分追求,对金钱的过分在意,把自己“废了”,非常可惜。挣钱也要可持续。获取物质的目的生存,最终目的应该是精神和人格的完满,只有精神世界和人格完满的人才会幸福,而不是最有钱的人。我听说有的人在研究生阶段兼职挣了不少钱,但是我敢肯定这种人如果不是天才,就是蠢到家了,据我的观察,以后者居多。如果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那么最好和自己将来的职业计划联系起来,并且适可而止。总之,兼职以不耽误学业(最好是促进学业),以及对能力提升有帮助为原则。


我觉得,在这几年中,大家还特别应该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你是谁?


想干什么?


想要什么?


(四)个 性


个性当然不能勉强,每个人都有所差异。但是,我仍然希望各位培养一种可爱、可亲、可靠的个性。希望大家多点阳光,少点阴冷,培养开阔的胸怀,人世间没有多少非要计较的事情;多点阳刚,少点阴柔,尤其是男生,要有志向和理想,要有坚毅的品质。


此外,还要经受得住压力和批评,心胸要开阔。生活和学习中总是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到困难,压力很大,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能够妥善地处理压力、化解压力,但不是逃避困难。任何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所以就会被批评,甚至有时候会因误解而被批评。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批评。我特别怕那些受不了批评、不愿接受批评的人。


(五)读 书


阅读才能使人走出自己生活的狭小空间。阅读不仅对读研重要,对一生都重要。当然,我们现在首先要解决读研的问题。


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兴趣点也不同。给学生开书单,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我们所要学会的是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去找出相关的书籍、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增进知识,扩大视野。当你有一个问题不懂或者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你可以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如何进入以及什么样的书最重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研究生阶段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实施。


当然,我还是愿意提供一个我所认为的最为基础、难度适中的书籍目录,是入门用的。真正的修为要依靠诸位自己。在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阅读范围应该由自己把握。


在阅读方面,如果是法学本科毕业的,应该尽快进入经典阅读,非法学专业背景的同学一方面要“补课”,另一方面也要阅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学术思想、理论的重要源头。我个人觉得有两类书最重要,一是经典,二是前沿。教材都大同小异,精读一两本即可。不必太在意“中间层”的东西,这类书只是做研究时的参考书或工具。


另外,阅读速度要快,要学会快速阅读。并不是所有书,甚至大部分书不需要读完,但是要能在需要时从“仓库”中调取。博览群书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读书笔记,因人而异,各人记忆力、学习方法不同。不过对于重要的、新的发现,应该有简单的记录,以便日后深入研究。


多泡泡书店(现在则是网店了),随时都可能有惊喜的发现;多看看学术期刊(不要太依赖网络),眼界就能打开。


(六)问题意识与实践


研究生阶段要培养的是大家做研究的能力,好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好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实践、生活的敏感,而不仅仅是书本。所以,我个人认为,广泛的阅读,尤其是杂志、报纸尤其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扩大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或者发现一些线索;对生活的体验也至关重要,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等生活事项是真问题的来源。所以,即使没有明确的写作和研究的计划,我每年总要花一些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做做调研。


我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没有实践、没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会,不可能真正把握理论的精神。我也看到有的同学长篇累牍地引用理论,或者制造很复杂的理论。认真追究起来却不堪一击,这是因为没有研究真实的问题,研究的是假问题,对理论的运用就像是一团浆糊,创造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比如有的人研究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却对什么是宗教都不知道,连最基本的观察和体验都没有。


实践并不意味着要投身进某项工作中,而是去观察、理解现象,比如到某个执法部门进行一番调研或实习,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理论去分析、研究所见所闻,这样才能把理论用活、发展理论。对于理论法学方向的同学,尤其有关注现实问题和部门法的问题,否则理论将是空洞、苍白的陈词滥调,或者只是华丽的假话,是一支没有标靶的箭。记住:理论是黯淡的,生活之树常青。


(七)“练气”和“练剑”


在《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内部的分歧是“气宗”和“剑宗”各自认为自己是武学正宗。读书、学问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来讲,写作的技巧是剑术,对理论把握和现实的洞察是内功。我个人觉得高产未必是好事,忙于练剑疏于练气。要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这需要多写,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发表而写。我看到有的人有非常严重的“发表癖”,结果制造了了一大堆印刷垃圾。写的多不代表写的好,水平高。这就像失去内功的令狐冲,剑法不错,但是打不长久、一触即倒。另外一种人,读得多、想得多,写的少或者不写。这就像《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内功深厚却打不来架,这也不行。写作技巧和理论深度应该是同步增进的,二者不可偏废。“练气”和“练剑”需兼得二者,质与量需保持基本的平衡。


王启梁    

2008年10月1日于昆明

2015年9月10日于云南大学

王启梁教授代表论文

近5年:

1.《中国殡葬法制的意外后果》,《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一作者;核心刊物、CSSCI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6期转载)

2.《国家治理中的多元规范:资源与挑战》,《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

3.《法律新范式:通过法制建设社会——台湾家庭暴力防治立法的文本与体系分析》,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3期,100-111页。

4.《个体崛起的社会与法律后果:解放、断裂与多元的挑战》,载《思想战线》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核心刊物、CSSCI刊物)(第二作者高思超)

5.《执法如何影响政府信任的生成》,载《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2016年11月9日第014版。

6.《中国需要社科法学吗》,载《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2014年8月13日。(《法学文摘》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14年第34期论点摘登)


代表著作

主编:《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运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其他重要成果

咨询成果:

1.《尽快健全警察执法规范与保障机制》,《内部参考》(《人民日报》内参部主办)2016年6月3日(第22期 总第1313期)。

2.王启梁:《关于加强我国西部边境地区安全管理的建议》,教育部社科司《智库专刊》,2016年12月28日。


专业方向

法学理论


河南警察学院引进博士研究生公告(招聘33名博士研究生)

探秘与新功能预告

广开学习与生存探秘群(限时一元钱加入)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刑法学论文摘要汇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经济法学论文摘要汇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司法制度论文摘要汇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刑事诉讼法学论文摘要汇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法学理论与法治时评论文摘要汇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4期民法学与其他论文摘要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